立夏以后氣溫開始慢慢升高,天氣越來越熱,而我們的身體也總是能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,身上穿的衣服越來越少,但是出的汗卻越來越多,雖然說出汗是正常的生理功能,幫助我們排毒,調節體溫,促進新陳代謝,但是如果總是大汗淋漓,對生活造成影響,這時候該怎么辦呢?就讓小編來教大家幾個方法吧!
中藥止汗
常用的止汗固澀中藥有麻黃根、龍骨、牡蠣、浮小麥、五味子、糯稻根須等,有止汗作用的食品有烏梅、黑豆、桃干等。
1、五味子,大棗,桃干,水煎服,用于陰虛盜汗。
2、生黃芪,大棗,浮小麥,水煎服,頻頻下咽,用于氣虛多汗。
3、黑豆,先泡半日,慢火煮熟,加入適量烏梅、桃干,白糖調好口味,吃豆喝湯。
4、人參、黨參、沙參、黃芪等選一種燉腔骨或母雞、乳鴿,對氣虛引起的多汗有效。
按摩止汗
【合谷穴】
位置:位于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中間凹陷處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“虎口”,按揉合谷穴對止手汗效果明顯。
方法:操作時用一手的大拇指來用力按揉對側手的合谷穴即可,力度以產生酸脹感為宜。
【復溜穴】
位置:位于小腿內踝和跟腱之間向上2指寬處。按揉復溜穴的止汗功效在于刺激它能使水分代謝正常,合谷和復溜穴是止汗的“最佳搭檔”。
方法:合谷穴要重點揉,復溜穴要輕揉。出汗過多時,可先按揉合谷2分鐘,以感覺明顯酸痛為度,再輕揉復溜2分鐘。
【足三里】
位置:足三里位于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,在腓骨與脛骨之間。按足三里有促進消化系統功能、加快毒素排出,適合身體虛弱、汗出過多的人。
方法:四指彎曲,按放在小腿外側,將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里穴處正確位置,作點按活動,一按一松,
【內關穴】
位置:屬于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,位于前臂掌側、腕橫紋上2寸、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。此穴具有安定心神、治療心痛和心悸、調節情志、滋陰潤燥等作用。
方法:用指尖有節奏地進行按壓,以產生酸、麻、脹的感覺為最好。按揉時會如果感到一種莫名的刺激感沿著前臂內側傳至心臟,此為較好的刺激效果。
足三里、內關穴都是養生大穴,除了多汗患者可多按壓之外,一般人也能常按保健。
平常汗多的人,雖然可以幫助身體排毒,但是身體內的水分流失得也快,除了按照以上這些方法適當止汗以外,還要注意實時補充水分,不然會造成身體的脫水,影響身體健康。
網頁圖片來源于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!
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,提供中藥大全、中藥百科、中藥方劑、中藥飲片、中藥材價格、中藥材種植、中醫養生、中醫藥膳、中醫按摩、中醫方劑、中醫推拿、中醫針灸、中醫減肥等信息。
免責聲明:本站中藥百科、飲片、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,不能用作具體藥方,使用前請遵醫囑!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、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,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、真實。業務及友情鏈接:2871960833
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5002882號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(寧)-經營性-2018-0003 (c)2015-2020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