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
    主頁 > 中藥大全 > 解表藥 >

      荊芥

      荊芥,《神農本草經》列為中品?!侗静菥V目》名“假蘇”,土名“姜芥”。是唇形科植物,入藥用其干燥莖葉和花穗。鮮嫩芽小兒鎮靜最佳,荊芥葉黃綠色,莖方形微帶紫色,橫切面黃白色,穗子稍黑紫黃綠色。能鎮痰、怯風、涼血。治流行感冒,頭疼寒熱發汗,嘔吐。味平,性溫,無毒,清香氣濃。荊芥為發汗,解熱藥,是中華常用草藥之一。能鎮痰、怯風、涼血。治流行感冒,頭疼寒熱發汗,嘔吐。

      

      中文學名 荊芥

      

      別稱 香荊薺、線薺、四棱桿蒿、假蘇

      

      綱 雙子葉植物綱

      

      科 唇形科

      

      分布區域 河南、安徽、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河北

      

      二名法 Nepeta cataria

      

      界 植物界

      

      亞 綱 合瓣花亞綱

      

      功能主治 解表散風,透疹。用于感冒,頭痛,麻疹,風疹,瘡瘍初起。炒炭治便血,崩漏,產后血暈。

      

      拉丁學名 FineleafSchizonepetaHerb

      

      門 被子植物門

      

      目 唇形目

      

      屬 荊芥屬

      

      種 荊芥

      

      亞 科 野芝麻亞科

      

      族 荊芥族

      

      別名 香荊薺、線薺、四棱桿蒿、假蘇

      

      植物名稱

      

      植物學名:Schizonepeta tenuifolia(Benth.) Briq.

        

      藥材學名:Herba Schizonepetae。

      

      漢語拼音:Jingjie

      

      中文別名:香荊薺、線薺、四棱桿蒿、假蘇、貓薄荷假蘇、鼠蓂(《本經》)、鼠實、姜芥(《吳普本草》)、穩齒菜(《滇南本草》)、四棱桿篙(《中藥志》)。

      

      處方名:荊芥荊芥穗炒荊芥 荊芥穗。用武火炒至焦黑色的荊芥,也叫荊芥炭或黑芥穗。黑芥穗善入血分,有理血止血之功。主治治便血,崩漏,產后血暈等。

      

      荊芥是唇形科植物中的一個種,多年生草本,株高約30-40cm,主要生長于亞熱帶如臺灣地區之海拔800m以下的開闊地及荒廢地。作為一種中草藥,其藥用部分為荊芥干燥地上部分,具有解表散風、透疹功效,對過敏性炎癥有較好的療效。

      

      荊芥對氣候、土壤等環境條件要求不嚴,我國南北各地均可種植。喜溫暖、濕潤氣候。幼苗能耐0℃左右的低溫,-2℃以下則會出現凍害。忌干旱與積水,忌連作。種子發芽適溫為15-20℃。種子壽命為1年。

      

      應用價值

      

      1、治療皮膚瘙癢癥:取凈荊芥穗一兩,碾為細面,過篩后裝入紗布袋內,均勻地撒布患處(如范圍廣,可分片進行),然后用手掌來回反復的揉搓,磨擦至手掌與患部發生熱感為度。治療急慢性蕁麻疹及一切皮膚瘙癢病,輕者1~2次,重者2~4次即奏效。

        

      2、荊芥有發汗解表作用,且有祛風功效。主要治療感冒風寒,發熱惡寒、無汗、頭痛、身痛等癥,常與防風相需為用。但也可配辛涼解表藥或清熱解毒藥治療感冒風熱、目赤咽痛等癥,如薄荷、菊花、桑葉、銀花等。荊芥有辛散作用能助麻疹透發,常與薄荷、蟬衣、牛蒡子等配合應用。荊芥又常用于瘡瘍初起有表癥者,可配伍防風、銀花、連翹、赤芍等同用,既退寒熱,又消癰腫。荊芥炒炭應用,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,可用于便血、崩漏等癥,在臨床上常配合其它止血藥同用。

      

      3、荊芥一藥,生用有祛風解表的功效,炒炭則用于止血。配防風、羌活,治風寒表癥;配銀花、連翹、薄荷,治風熱表癥;配生石膏,治風熱頭痛;配牛蒡子、桔梗、生甘草,治咽喉腫痛;配槐花炭,治便血;配白茅根,治鼻衄。荊芥與紫蘇均能發汗解表,但紫蘇散寒力強,偏入氣分,又能理氣寬中;而荊芥祛風力勝,偏入血分,炒炭又能止血。故在理氣方中常用紫蘇,而在理血劑當中多用荊芥。

      

      主治病證

      

      解表散風,透疹。用于感冒,頭痛,麻疹,風疹,瘡瘍初起。炒炭治便血,崩漏,產后血暈。

      

      1.外感表證。本品辛散氣香,長于發表散風,且微溫不烈,藥性緩和,為發散風寒藥中藥性最為平和。對于外感表證,無論風寒、風熱或寒熱不明顯者,均可廣泛使用。

      

      2.麻疹不透、風疹瘙癢。

      

      3.瘡瘍初起兼有表證。

      

      4.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崩漏等多種出血證。

      

      主治感冒寒熱,頭痛,目癢,咽痛,咳嗽,麻疹,風疹,癰瘡,準將,吐血,血塊血,便血,崩漏 ,產后中風、血暈。

      

      植物屬性

      

      產地

      

     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。主產安徽、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河北等地,多系人工栽培。

      

      藥材形狀

      

      莖方形,四面有縱溝,上部多分枝,淡紫色或淡綠色,被短柔毛,體輕質硬而脆,斷面纖維狀類白色,中心有白色髓,葉對生,葉片分裂,裂片細長,呈黃色、皺縮卷曲,破碎不全,頂端5齒裂,淡棕色或黃綠色,被短柔毛,內藏棕黑色小堅果,氣芳香,味微澀而辛涼。以身干,色黃綠、莖細、穗多,無泥雜者為佳。

      

      采制貯藏

      

      夏秋二季花開到頂,穗綠時,割取地上部分,曬干。亦有先單獨摘取花穗,再割取莖枝,分別曬干,前者稱‘荊芥穗’,后者稱‘荊芥’。放箱內或其他容器內蓋緊,置干燥處,宜在30℃以下保存,防霉,蛀,結串。

      

      炮制加工

      

      原藥去泥屑雜草,切除殘根,搶水洗凈,取出將穗頭朝上豎放,待水瀝干,切0.3-0.5cm段片,曬干。

      

      荊芥穗 單用花穗加工入藥,本品芳香氣烈,作用較強,尤擅于疏散頭面之風。

      

      炒荊芥 荊芥片用文火微炒,取出放涼,炒制后發散之力緩和。

      

      荊芥炭荊芥片武火炒至黑色存性入藥者,亦稱黑荊芥,善入血分,有理血止血之功。

        

      藥物配伍

      

      1)荊芥配防風,加強祛風解表作用。

      

      2)荊芥配薄荷,一氣一血,可加強解表發汗之效。

      

      3)荊芥配僵蠶,祛風解表,治濕勝帶下等癥。

      

      4)荊芥配白礬,祛風化痰之效增強,用治風痰壅盛,小兒驚風。

      

      5)荊芥配石膏,治風熱頭痛。

      

      6)荊芥配槐花炭,祛風止血,用治腸風下血。

      

      7)荊芥配升麻炭,升清陽,止出血。

      

      8)荊芥配大黃,清熱通便。

      

      中藥屬性

      

      入藥部位

      

      為唇科植物裂葉荊芥和多裂葉荊芥的莖葉和花穗。

      

      性味歸經

      

      辛,微溫。歸肺、肝經。

      

      用法用量

      

      內服:煎湯,3-10g;或臨丸、散。外用:適量,煎水熏洗;搗敷;或研末調散。

      

      禁/宜人群

      

      表虛自汗、陰虛頭痛忌服。

      

      炮制方法

      

      荊芥:揀凈雜質,用水略泡,撈出切段,哂干,炒荊芥:取切段的荊芥置鍋內,文火微炒,取出放涼(炒荊芥穗方法同)。

      

      荊芥炭:取切段的荊芥置鍋內,用武火炒至焦黑色,存性,少噴清水,取出曬干(荊芥穗炭方法同)。

      

      地理分布

      

      自中南歐經阿富汗,向東一直分布到日本,在美洲及非洲南部逸為野生。模式標本采自歐洲。

      

      各家論述

      

      1.《本經》:主寒熱,鼠疫,瘰疬生瘡,破結聚氣,下瘀血,除濕痹。

      

      2.《藥性論》:治惡風賊風,口面喎邪,遍身頑痹,心虛忘事,益力添精。主辟邪毒氣,除勞,治丁腫;取一握切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冷分二服,主通利血脈,傳送五臟不足氣,能發汗,除冷風;又搗末和醋封毒腫。

      

      3. 孟詵:產后中風身強直,研末酒服。

      

      4.《食療本草》:助脾胃。

      

      5.《食性本草》:主血勞風氣壅滿,背脊疼痛,虛汗,理丈夫腳氣,筋骨煩痛及陰陽毒,傷寒頭痛,頭旋目眩,手足筋急。

      

      6.《日華子本草》:利五臟,消食下氣,醒酒。作菜生熟食并煎茶,治頭風并汗出;豉汁煎治暴傷寒。

      

      7.《本草圖經》:治頭風,虛勞,瘡疥,婦人血風。

      

      8.《滇南本草》:治跌打損傷,并敷毒瘡。治吐血。荊芥穗,上清頭目諸風,止頭痛,明目,解肺、肝、咽喉熱痛,消腫,除諸毒,發散瘡癰。治便血,止女子暴崩,消風熱,通肺氣鼻竅塞閉。

      

      9.《綱目》:散風熱,清頭目,利咽喉,消瘡腫。治項強,目中黑花,及生瘡,陰TUI,吐血,衄血,下血,血痢,崩中,痔漏。

      

      藥方選錄

      

      1.治療風熱頭痛:荊芥穗、石膏等份.為末.每服10克 茶調下.(《永類鈐方》)

      

      2.治療風熱肺壅咽喉腫痛語聲不出 或如有物哽:荊芥穗25克桔梗100克甘草(炙)50克.上為粗末.每服20克 水一盞 姜三片 煎六分 去渣 食后溫服.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荊芥湯)

      

      3.治療尿血:荊芥、縮砂等份 為末 糯米飲下15克 日三服.(《瀕湖集簡方》)

      

      4.治療大便下血:荊芥100克槐花50克.炒紫為末.每服15克 清茶送下.(《簡便單方》)

      

      5.治療痔漏腫痛:荊芥煮湯 日日洗之.(《簡便單方》)

      

      6.治療一切瘡疥:荊芥、金銀花、土茯苓 等份.為末 熟地黃熬膏為丸 梧子大 每旦、夕各服百丸 茶酒任下.(《本草匯言》)

      

      7.治頭目諸疾,血勞,風氣頭痛,頭旋目眩:荊芥穗為末。每酒服15克。(《眼科龍木論》)

      

      8.治一切風,口眼偏斜:青荊芥一斤,青薄荷一斤。一處砂盆內研,生絹絞汁于磁器內,煎成膏;余滓三分,去一分,將二分滓日干為末,以膏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早至暮可三服。忌動風物。(《經驗后方》)

      

      9.治產后血暈,筑心,眼倒,風縮欲死者:干荊芥穗,搗篩。每用末10克,童子小便一酒盞,調熱服,口噤者挑齒,閉者灌鼻中。(《本草圖經》)

      

      10.治痔漏腫痛:荊芥煮湯,日日洗之。(《簡便單方》)

      

      11.治癃閉不通,小腹急痛,肛門腫疼,無問新久:大黃(小便不通減半)、荊芥穗(大便不通減半),等分。各別為末。每服5~10克,溫水調下,臨時加減服。(《宜明論方》倒換散)

      

      12.治風毒寡疬、赤腫痛硬:鼠粘子一升(微炒),荊芥穗200克。搗粗羅為散。每服15克,以水一中盞,煎至五分,去滓,入竹瀝半合,攪勻服之,日三服。(《圣惠方》)

      

      13.治腳椏濕爛:荊芥葉搗敷之。(《簡便單方》)

     


     

    下一篇:防風
    相關文章
    筆羅子

    中醫中藥網傳承中藥文化,提供中藥大全、中藥百科、中藥方劑、中藥飲片、中藥材價格、中藥材種植、中醫養生、中醫藥膳、中醫按摩、中醫方劑、中醫推拿、中醫針灸、中醫減肥等信息。

    免責聲明:本站中藥百科、飲片、方劑等信息均來自網絡摘錄,不能用作具體藥方,使用前請遵醫囑!本網站向用戶無償提供公開的、共享性藥品信息服務的活動,保證藥品信息來源合法、真實。業務及友情鏈接:2871960833

    甘肅普爾康集團旗下網站 隴ICP備17006167號-2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(寧)-經營性-2018-0003 (c)2015-2020公安備案公安備案62112202000069號 中醫中藥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地圖電子營業執照

  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,国产一区二区无码蜜芽精品,少妇饥渴偷公乱A级无码,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